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四) 个体主观能动性
1.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
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心理活动,高层次
是社会实践活动。
2.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
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逆境可以成才,“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威武
不能屈”等典故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
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
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
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
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不可“陵节而施”,
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
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
10
教师资格证考试直通车
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 年龄特征 。 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
“一刀切”“一锅煮”;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近发展区”,还有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
跳,摘个桃”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的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
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也
叫敏感期、佳期。如:6-12 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
较差,14-16 岁,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 17-18 岁,
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短
的时间内取得佳的效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
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求教育工
作者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
短、长善救失,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
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如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如
有的儿童,他们的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而有的同学正好相反。 (3)不同儿童所
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4)个别
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大限度的发展。
顺口溜:段顺不补差(在这个时间段,按顺序发货,不实行邮费补差)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